反流性食管炎诊断及治疗指南(2003 年)
反流性食管炎诊断及治疗指南(2003 年)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于2003 年10 月19日~22 日在济南召开了全国食管疾病诊断治疗研讨会,会议对学会1999 年8 月烟台制定的反流性食管病(炎) 诊断及治疗方案(试行) 进行了总结回顾,并对其内容提出了具体修改意见,2004 年2 月7 日学会又进行了讨论、统一,综合整理如下。胃内容物(包括十二指肠液) 反流入食管产生症状或并发症时,称为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refulx disease ,GERD) 。酸(碱) 反流导致的食管黏膜破损称为反流性食管炎( reflux esophagitis ,RE) 。消化内镜是RE 的主要诊断方法。
一、RE 的诊断
关于RE 分级,尽管国际上已通用洛杉矶分级,与会代表仍认为有我国自己的分级标准是必要的。
- RE 的内镜诊断及分级:有典型的GERD 症状如明显烧心、反酸、胸骨后灼痛等,而无报警症状者需具备下列RE 的依据。见表1。
表1 反流性食管炎内镜分级
分级食管黏膜内镜下表现
0 级正常(可有组织学改变)
Ⅰa 点状或条状发红、糜烂< 2 处
Ⅰb 点状或条状发红、糜烂≥2 处
Ⅱ级
有条状发红、糜烂,并有融合,但并非全周性,融合<75 %
Ⅲ级病变广泛,发红、糜烂融合呈全周性,融合≥75 %
必须注明:各病变部位(食管上、中、下段) 和长
度;若有狭窄注明狭窄直径和长度;Barrett 食管应注
明其长度、有无食管裂孔疝。
- RE 的病理分级:见表2。RE 的基本病理改变是: (1) 食管鳞状上皮增生,包括基底细胞增生超过3 层和上皮延伸; (2) 黏膜固有层乳头向表面延伸,达上皮层厚度的2/ 3 ,浅层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及(或) 出血; (3) 上皮层内中性白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 (4) 黏膜糜烂或溃疡形成,炎细胞浸润,肉芽组织形成和(或) 纤维化; (5) 胃食管连接处以上出现Bar2rett 食管改变。
表2 反流性食管炎病理分级
病理改变
分 级
轻度中度重度
鳞状上皮增生+ + +
黏膜固有层乳头延伸+ + +
上皮细胞层内炎细胞浸润+ + +
黏膜糜烂- + -
溃疡形成- - +
Barrett 食管改变- - + / -
反流性食管炎时,可有鳞状上皮细胞假上皮瘤性增生,纤维母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增生,伴一定程度的细胞异型性,应防止误诊为癌或肉瘤。
- 质子泵抑制剂(PPI) 试验:标准剂量连用14 d或双倍剂量连用7 d ,患者症状消失或显著好转。
- 鉴别诊断:注意与药物性食管炎、霉菌性食管炎、腐蚀性食管炎、免疫相关的食管病变以及食管癌鉴别。
二、RE 的治疗
- 治疗目的: (1) 减轻或消除症状; (2) 防治并发症; (3) 预防复发。
- 一般治疗:抬高患者床头,戒烟酒,低脂、低糖饮食,避免饱食。
- 药物治疗: (1) 推荐递减法( step down) :开始用质子泵抑制剂标准剂量或双倍剂量,治疗8 周,改
成维持治疗,维持治疗可用小剂量质子泵抑制剂或治疗量H2受体拮抗剂,每天服药,至少6 个月。维持治疗也可以采用按需服药方法。(2) I 级患者可首选H2受体拮抗剂或H2受体拮抗剂联合促动力药。
- 内镜治疗:有条件的单位可进行。内镜下贲门缝扎术目前已在国内部分医院开展,取得了一定疗效,远期疗效尚需经大量临床病例验证。
- 外科治疗:内科正规治疗有效但不愿终身服药者、无效者或有并发症者可慎重选择外科抗反流手术或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
- GERD 诊治流程
GERD 诊治流程